找到相关内容338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忘记无心的伤害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79092.aspx
  • 纵情山水迹无心自逍遥

    纵情山水迹无心自逍遥  □ 桑宝靖 《世界宗教文化》 2005年第01期   中唐时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,同时也是佛教大发展的时期。这一时期的文坛受到佛教的影响也十分巨大,一些著名的文人如...渔翁》,便是一首清淡秀丽、禅意幽远的小诗,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:   渔翁夜傍西岩宿,晓汲清湘燃楚竹。烟销日出不见人,效乃一声山水绿。回看天际下中流,岩上无心云相逐。   这首三韵七言古诗是柳宗元的代表...

    桑宝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70170381.html
  • 无心招蝶 蝶无心寻花《道德经》

    screen.width-333)this.width=screen.width-333">   花无心招蝶 蝶无心寻花《道德经》   引自《枯木再生花——通过禅语悟人生》(细川景一著...嬉戏。虽然这种风景随处可见,但我们往往对此视而不见。良宽禅师却抓住了此情此景,把这无心相遇的真实吟诵了出来。   花并没有想要招引蝴蝶,而蝴蝶也并没有想去寻花。但是,它们意外地邂逅,自然地相逢了。 ...

    细川景一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33386226.html
  • 马祖“无心说”对唐代诗坛的影响

    马祖“无心说”对唐代诗坛的影响  韩国 朴永焕  内容提要:马祖“平常心是道”的理论,不仅强调了佛性思想的世俗化,又还推动了繁杂多样的佛教戒律的简略化,使解脱修行的出世间追求变成了在世间即可以完成的活动。可说马祖道一是把中国禅宗完全推向了世俗化和生活化的关键人物。所谓“平常心”,就是无造作、无是非,无心任运。其中关键是要不执著,以自由自在,无所追求的心情,获得成佛作祖的精神解脱。这种思想能特别...

    韩国 朴永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4166360.html
  • 雪峰义存禅思想:无事无心被利钝

    ,其禅法特点是:主张理事圆融、心物一体,“无心无事”,随缘任运。《参同契》是集中体现石头希迁禅学思想的偈诵,而明暗回互、理事圆融就是偈诵也是石头禅法中的精髓思想。告诉学人,不可片面执着于理或事,事相...,无心于事”。“我宗无语句,实无一法与人。”用天皇道悟禅师的话说就是:“任性逍遥,随缘放旷。但尽凡心,别无圣解。”   义存祖师承嗣宣鉴法义,要人们着衣吃饭,屙屎送尿,做个寻常无事人。当然无事无心并...

    广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55481850.html
  • 济群法师专访:有声有色,无心无相

    几场讲座,然后回到阿兰若静修一段时间,有劳有逸,日子就在一动一静中流动着。”悲悯中不掩的大自在,正如法师手书的那二句:有声有色,无心无相。 如何安排时间 记者:您经常厦门和苏州两边奔波,时间上会不会有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0981686.html
  • 有声有色,无心无相——济群法师专访

      有声有色,无心无相——济群法师专访   整理张杰   2009年的第一个上午,借复旦大学学源俱乐部西园寺新年祈福的因缘,我们有幸采访了济群法师。禅房里,茶香四溢,法师娓娓道来,会心的微笑,让...很多弘法的事应该去做。于是,我就定期到苏州上一些课,或到别处做几场讲座,然后回到阿兰若静修一段时间,有劳有逸,日子就在一动一静中流动着。”悲悯中不掩的大自在,正如法师手书的那二句:有声有色,无心无相。 ...

    张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0563583732.html
  • 菩萨无心,以众生心为心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32976.aspx
  • 广钦老和尚——无心才能心安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92632.aspx
  • 如本法师答:受过戒的佛弟子无心犯戒怎么办?

    如本法师答:犯戒情况若无心而犯,其罪不大;有心犯戒,其罪甚大。佛法论罪是讲究犯戒者的心态与动机而定罪。万一不慎无心而犯戒,应该勇于忏悔,披陈发露,将罪相、罪根、罪业彻底忏除,将后不得重蹈覆辙,历史重演,并时常诵戒,守戒如掌中珠,如是持之以恒,是名熏戒,让戒行日益成长,因而增进菩提道业。

    如本法师

    因果|诚敬|学佛|生活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8/06/19304425035.html